商业与经济论文(参考范文)

商业与经济论文(参考范文),最新商业与经济论文范文范例大全。

国内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

内容提要:国内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是多种多样 的。国外如美国把抢夺他国优秀智力人才放在突出位置;日本加 强产官学联合攻关、研究开发的创新能力;德国发展多元科技风 险投资机制;印度实行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等。国内如上海、深 圳等地都在积极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开发,也积累了许多的 经验。

关键词:科技创新  人力资源  模式  启示

一、外国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

(一)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

首先,美国把抢夺他国优秀智力人才放在突出位置,提倡和 坚持全球开放的用人观念。通过不断修改移民法,发放H一IB 签证,实行 “绿卡”制度,与其他国家共同攻关重大科技课题, 鼓励美国跨国公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研究开发机构,吸引了 大批国外科技人才加人美国籍,直接服务于美国经济。也吸纳了 世界各国科技精英智力资源嫁接服务美国科技发展。如1991- 1992年在美国留学的60万外国学生有65%毕业后加人美国籍。

其次,美国把培植中小型科技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力量。张 扬创业创新发展理念。通过修改、完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制 度,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和个人创新创意的商品化提供法律保 障;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,促进 “资金与天才的有效结 合”,为个人创办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保障;成立全美小企业管 理局,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等措施,加快提高中小型企业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水平。

第三,美国把企业作为创新人才开发的主体,不断完善市场 化的用人机制。支持中青年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在院校、科研单 位、企业及政府间的频繁流动,进一步强化人才住房、医疗、保 险等社会化服务功能,并从法律制度上打破了户籍、地域、种族 等人才限制措施。鼓励用人单位选用优才,迫使就业者不断更新 自己的知识结构,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待工作。引导和推广各大 企业成熟的人才管理机制,对现代高科技企业的用人之道进行长 期跟踪宣传等。

最后,美国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,不断强化教育优先 理念,大力培养本国创新人才。美国1999年教育支出达3700亿 美元,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费用。

(二)日本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思路。

一是大力培养IT人才,制定IT人才开发计划。计划5年内 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外国专家,使日本拥有博士、硕士学位 的IT专业人才达到3.5万人。

二是制定政策,加强产官学联合攻关、研究开发的创新能 力。已经正在采取的新措施:允许企业拥有和使用在参加国家科 技计划中取得的专利;鼓励大学设立技术转让机构,向企业转让 科技成果;放宽限制,允许国立大学教师到企业兼职;制定新的 资助大学和企业联合攻关制度;建立专利买卖市场,促进技术成 果的有效利用;通过资助等手段培育和扶植风险投资型企业成 长。

三是加大研究投人,改革人才管理体制。实行研究人员竞争 研究课题,逐步改变现行研究资金计划下发、平摊到各大科研院 所、高校和企业的模式。采取任期聘用制,支持35岁左右的年 轻研究人员流向国际竞争激励的研究领域。允许研究机构从给予 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中拿出30%左右的经费,作为间接费用购买实验设备等,力图通过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促进科技人才的创 新发展。

(三)德国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新政策

其一是优先智力投资,确保高科技创新势头。德国2000年 财政预算中的教育和科研经费总数虽然比1999年递增了 2.28%,用于大学生的奖学金比上年提高了4.5%,达1.15亿 马克;用于资助青年科学家的埃米一诺什计划专项经费也比上年 提高46.4%,达2050万马克;健康和医学、分子生物、生物技 术、信息技术、环保技术等五个关键领域的投资额分别比1999 年增长1.71% (1.78亿马克)、1.35% (7500万马克)、5.41% (1.95亿马克)、1.18% (5.15亿马克)和5.29% (3.58亿马 克)。

其二是改革教育就业体制,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。1999 年德国政府出台了 “21世纪信息社会创新和就业行动计划”,决 定未来5年政府预算外再投人30亿马克,专用于发展多媒体信 息产业,以使因特网用户由现在的9%上升到40%,使每个中学 生都能拥有一部电脑和网络终端,多媒体企业由现在的1500家 翻一番,真正使德国进人信息社会。目前德国政府正在酝酿通过 “高校框架法”,拟进一步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,实现终身教育, 以良好的教育作为最好的保障。

其三是建立智能中心,把在德国境内的知识都汇集到一个智 能中心,以形成知识网络,保证 “德国所在地”能加强国际竞争 力。

其四是转变观念,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中小技术创新型 企业。为保证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有足够资金快速发展,德国借鉴 美国成功经验,着重发展多元风险投资机制,据初步统计,德国 从1997一1999年,每年风险投资在5亿马克以上。

(四)印度吸引海外人才的新举措

一是实行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。对外流科技人才,印度首先 争取他们回国定居,若不能回国,也要动员他们以回国参观访 问、讲学或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,传授知识和技术,为印度经济 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
二是协调使用国内、国外培养的同等高层次人才,把遏制人 才继续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计划同时纳人国家人才总体规划中, 适时完善和修改国家高水平人才使用政策。

三是建立海外人才储备机构,凡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并有2 年以上工作经历,年龄在40岁以下,有志于研究工作的回国者, 由国家专门机构出资,帮助安排到对口单位工作。

四是建立海外人才数据库,定期跟踪、了解印度籍海外科技 人才有关情况,并定期出版 《海外专家指南》,供全国研究单位、 高等院校与工业界使用。

五是筑巢引凤,吸引海外人才。包括允许回国学者引进科研 仪器设备和资本货物,并在关税和国内关税方面给予优惠;允许 归国科技人才继续在国外银行存款3年;为归国人员建立专门住 宅区;增加对回国科技重点研究项目的拨款;建立新的收人与薪 金结构,向西方国家现时期的水平靠近。

二、国内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经验

(一)中关村— 发挥产学研知识链条优势

一是通过人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老总流动创业的故事,培育 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的文化氛围。

二是大力推行国际化人才战略。 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”,或高价反挖外企高层次人才,或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,借 智发展,如联想集团在硅谷设立联想研究所,每天都可以收集到 许多创新的想法,为联想迅速壮大注人了创新动力。

三是突出激励机制,优才优酬。如联想集团,一方面 “办企 业就是办人”,为人才发挥才能搭建舞台,大胆提拔思想活跃的 年轻人担任集团各部门的总经理,使这些总经理们觉得:物质上 的收获固然重要,而在联想更能施展抱负。另一方面适时调整人 才激励方式,人才激励方式从大幅度提高员工薪水收人,为科技 骨干解决住房,到采取员工人股和智力认股激励人才留下创业。   (二)上海— 构筑新世纪人才高地

一是大力实施引智工作推进博士后建站,吸收高层次研究人 员。上海市财政拨出专题激励经费,每年对10名优秀博士后及 主要联系导师进行奖励;市科委拨出专项科研经费,择优资助在 站博士后人均2万元用于科研工作;采取国家、地方和建站单位 共同投人,建设博士后公寓100套。1985一1998年,上海市共 设有57个博士后流动站,进站博士后1112名,669名出站博士 后中有40%留在上海工作,成为上海高新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。 启动人才回流计划,仅1998年上海市人事局就引进来沪定居留 学人员300人,申办留学人员企业资格认定95家。坚持外脑引进政策,改革开放以来共引进海外专家8万多人次到上海长期或 短期工作,从1989年起,还每年举行一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 家咨询会议,邀请国际著名公司总裁和专家为上海总体发展战略 和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。开通外省市专业人才和外地毕业生进 沪 “直通车”,通过设立业务受理处、试行优秀人才工作准人制 度简化落沪手续,畅通进沪渠道,吸引和聚集了国内大批优秀人 才,仅2000年就引进外地硕士、博士1000多人。

二是稳步推进育人工程,加强基础教育,改革教育体系。从 1998年开始,连续三年增加两个百分点的教育支出经费,力争 全市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%, 2005年高等教育适龄人 口人学率达到40%。同时全面启动素质教育,培养学习主动型 人才,实施 “两次考试,两次招生”的高考办法,从更宽广的角 度选拔和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。以专家选择为重点,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工作。目前上海有各级各类专家近万名,其中国家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19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14人, 国家“培育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”人选82人。加强专技人员队 伍培训工作,1998年上海各级培训机构对专技人才进行继续教 育培训24.5万人,学历培训6.32万人,使上海市国有企事业单 位专技人员大学学历以上达到53.92%,高级职称达到8.69%a   (三)深圳— 从 “借鸡下蛋”到 “中兴”模式

一是发挥“借鸡下蛋”的人才效应。深圳在建立特区之初, 全市没有一名高级人才,只有两名工程师,中专以下学历和初级 以上专技人才总量为0.4万人,经过十多年发展,到 1997年, 深圳人才总量已达44.5万人,共增长110倍,人才总量增长速 度之快全国独一无二,造就了与经济快速增长同样闻名的 “深圳 速度”。

二是适时树立新的市场化人才开发典型。如深圳中兴通讯股 份有限公司的人才管理模式。包括用一流的标准选聘人才,先买 鸡后下蛋。在全国各人才密集城市的人才交流中心常年挂牌选 聘,遇到真正英才,即使公司暂时不是急需,也要花重金先储备 起来,为企业持续发展灌注生生不息的原动力。用超常规的举措 招揽人才智力,先筑巢后引凤。在实践中奉行 “让公司适应人 才,而不是让人才屈就公司”原则,哪里有人才,就把舞台搭建 在哪里,如中兴通讯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研究所的成立是为了迁就 三地电信专业急需人才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作出 的决定。用高强度的刺激激励人,按照研究开发项目中的若干关 键阶段采取 “里程牌”式奖励,通过按劳分配、按股分配、奖励 分配三种方式,拉大员工工资水平,个人资金差距可达10倍以 上,对激发人才创新和留住人才产生了良好效果。

(四)青岛:激励创新与海尔特色

一是不断修改和完善人才激励措施。主要有: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,允许专技人才技术作价人股,参与分配;允许和鼓励专 利、科技成果控股、参股,成果价值占注册资本比例可以不受 35%限制;技术人员可以持股经营,可以实行技术期权、期权奖 励;以职务成果转让他人实施的,可以从净收人中提取不低于 25%的一次性奖励;在研发和转让成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, 其所得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%。推进双重奖励制度化, 制定《青岛市奖励贡献突出人才暂行办法》,对青岛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,不但授予荣誉称号,而且实 行重奖,其中 “突出贡献人才特别奖”奖励50万元,“突出贡献 人才奖”奖励巧万元。

二是大力弘扬海尔的特色人才管理,引导青岛企业人才管理 向科学化方向迈进。海尔人才管理战略核心包括三个方面。第 一,赛马的用人观,在人才选拔上公开、透明,选用标准和程序 都公布上墙,人人都可以参赛,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,领导者的 任务就是当好裁判,按照 “在位在受控、升迁靠竞争、届满要轮 岗”的原则公正执法。第二,三向度人才培训,既建有自己的培 训学校,重视对员工的正规培训;同时又重视在职的敬业培训, 实行 ‘旧清日毕,日清日高”和 “6S自检”的作风习惯培训; 此外,海尔集团还大力开展劳动竞赛,实行明星员工、明星老板 制度的激励培训,对海尔人重塑自我,争创一流工作成绩起到了 积极促进作用。第三,三个动态转换和四个等级动态考核的造人 观。对海尔集团不固定员工身份,员工身份通过考核始终在试 用、合格和优秀中动态转换,促使员工不断创新,追求更高境界 来充实、完善和再造新我。对中层管理人员,海尔集团同样根据 职位要求制定适合不同序列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,按照A, B, C, 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,激励中层管理人员及时改进不足, 追求优秀。   三、启示

通过以上考察研究,结合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现状,可以得 出以下启示:

(一)政府宏观调控是实施科技创新、人才开发政策的基础  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,无论是国民教育理念和内容调整,还是 人才智力引进政策和方式的革新,最先体现出来的无不是“国家 意志”。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,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,决定了教 育培训在人才开发中的重要性。各地区应未雨绸缪,首先对中小 学教育进行大胆改革,实施素质教育,增加现代科技知识的普及 内容;其次要强化在职培训,对单位和个人要征收教育税,特别 要增加专技人才的培训经费,增强科技人才培训的针对性与科学性。

(二)企业是保证科技创新人才的主体力量

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立足点是要实现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的 双向推动,高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主体的企业化是科技创新人 才开发的应有之义。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最大缺陷在于 主体不到位。今后在促进人才优势资源向大企业大产品重点倾斜 的同时,如何引导大企业大产品带动创新人才自主创业配套服 务,以及帮助大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成熟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 上,将是各地政府人事部门两大主要任务。对此,未来各地在引 进人才的同时,要引进人才管理艺术;在宣传人才的同时,要弘 扬企业文化;在突出大企业大公司人才示范效应的同时,要发挥 个人、小公司的创业作用。实践中,一是要修改完善人才就业制 度,鼓励人才创新创业,二是开展人才资本运营,初期阶段以政 府出资建立人才风险投资公司为主,逐步引导企业进行人才风险 投资,拓宽人才创业融资渠道。

(三)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,建设高科技园区是落实科技创 新人才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

无论是欧美日印,还是京沪深青,其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都是高科技园区。通过引导人才人园,发挥人才共振效应,不 断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热情,已成为高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全球 通则。因此,未来各地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应立足于本地的开发区 为龙头的高科技园区人才群体,达到以点带面、全盘驱动的人才 开发效应。在对策上,一是要加强高科技园区产业方向的重新细 化,打造特色精品,形成人才专业化集结。二是要制定激励政 策,打造经济英雄人物,创造大智大富、选智后富的创业激励第 一的文化氛围。三是要加强博士后产业基地,博士后流动科研工 作站等建设,强化校企合作,强化人才、技术、项目三位一体的 开发机制。

应该看到,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和兴旺 发达的发动机,政府如何适应经济发展,加速政府职能转变,改 善政策环境,将是高水平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在各地安家落 户,施展才能的首要条件。为此,我们必须加大对各级干部尤其 是政府官员的培训力度,增强他们应用科技知识创新发展经济的 能力的素质,同时要结合地方特点,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,为 经济、人才振兴保驾护航。目前影响各地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的最 大瓶颈即是户籍管理体制,它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,导致 “流 动=创新”的人才开发黄金律无法得到体现。因此,在科技创新 人才开发过程中,不应该出现人事、公安部门为人才进出的户口 而产生矛盾,地方政府首先应从加人WTO和人才全球化的大势 所趋出发,主动出台政策,改革和淡化户籍管理制度,以增加本 地区的人才吸引力。

 

来源:范文吧

    无相关信息
分页: 1 23